老年人網癮有多大系列報道(三):“哪些能信?哪些是坑?”

來源:  江南都市報     |    日期:  2025年10月15日     |    制作:  肖琳琪     |    新聞熱線:  0791-86849110

  調查顯示超六成老人愿參加防騙培訓 監管部門及社區開展“護老防騙”行動助老人守住養老錢

  填寫“老年人手機使用及網購行為”問卷調查。

  南昌市老年大學開設“信息技術應用課程”。

  南昌市老年大學的老人正在編制“中國結”。

  “現在手機功能越來越多,可那些不斷蹦出的彈窗廣告,我們老人實在分不清哪些能信、哪些是坑。”在采訪中,許多老人都對在手機網購中如何辨別信息的真偽表達了困惑。

  面對老年人上網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,記者走訪發現,為了幫老人更好地識別網絡陷阱、守住養老錢,市場監管等部門以及老年大學、社區,也把防騙宣傳放在首位,從教老人“怎么用手機”升級為“怎么防騙局”,從“教使用”轉向“教防范”。

  文/圖 劉志洲 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李巧

  預防:從“一騙就信”到“一眼識破”

  問卷調查顯示,在315位老人中,有191人(占比60.6%)表示愿意參加社區或老年大學的智能手機培訓課程。目前,信息技術應用課程已成為老年大學廣受歡迎的選修課之一。

  “過去我們教老人如何用手機付款,現在得先教會大家識別網絡消費中的營銷陷阱。”從事老年教育工作近20年的南昌市老年大學信息應用系教師曹赟表示,如今自己的教學重點是幫助老人剖析網絡消費陷阱。他將網購平臺上的虛假宣傳頁面、直播間話術套路搬進課堂,讓大家分組演繹網購情景劇,以沉浸式演繹讓老人可以輕松識別不良商家的推銷話術,從而具備對假冒偽劣產品的識別能力。

  學員徐女士課后感慨:“要是早半年學這門課,我就能識破那些‘最后一件’都是營銷手段,也不會白白浪費那么多錢了。”

  “商家往往利用老年人追求實惠的心理設置‘圈套’。”為此,曹赟專門總結了一套簡單易記的口訣:“群聊推銷要警惕,‘三無’產品傷身體;購物請選大平臺,線下購買更安心。”

  本次調查發現,老年人迫切希望掌握的手機實用技能主要有三個方面:防詐騙、識別網購陷阱和判斷信息真偽。

  以購買保健品為例,在315份問卷中,知道怎么查保健品的真假資質的只有54人,超過一半的老人對此表示“聽說過,但不知道怎么查”,還有110位老人完全不知道該從哪里查起;更有196位老人表示,自己之所以“買錯東西”,主要是因為“輕信宣傳”。

  支招:讓老人會認、會存、會查

  認準“藍帽子”

  據了解,為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,提升老年人對藥品、保健品虛假宣傳的辨識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,今年9月至12月,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全省范圍內持續開展“護老防騙社區行”活動?;顒硬扇?ldquo;線上+線下”“講座+服務”相結合的多維模式,通過深入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,為老年群體送上“防騙錦囊”,筑牢消費安全屏障。

  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保健食品不是藥品,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,凡將其宣稱具有“治病”“根治”等功效的均屬虛假宣傳,請廣大消費者切勿購買。在選購時,務必認準產品外包裝上的“藍帽子”保健食品專用標志。

  該負責人提醒,購買保健食品應避免通過講座、義診、電話推銷等非正規渠道,并主動索要、保留購物憑證;要注意防范“免費體驗”“專家推薦”“親情營銷”等銷售套路。如遇到虛假宣傳或消費糾紛,請及時撥打12315熱線進行投訴舉報,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

  留好所有證據

  “維權要及時,方法要清晰。”江西衡旭律師事務所律師魏毓靈建議,可以像整理老相冊那樣,保存所有消費記錄,包括付款截圖、聊天記錄、直播錄屏、快遞單號以及產品實物照片,并回憶是在哪個平臺、通過什么鏈接購買的,以盡快實現維權訴求。

  “除了事后維權,更關鍵的是做好事前防范。”針對老年人防范意識薄弱、抗風險能力較低的情況,魏毓靈提醒:家里的年輕人請定期為老人清理智能手機存儲空間。不妨選個周末,用類似“我幫您清理下手機內存”的輕松話術,幫助老人退出那些不斷推送保健品、收藏品的營銷群聊,卸載來路不明的購物App。

  學會查看商家證照

  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的《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(國務院第810號令)》(以下簡稱《規定》)要求,所有網絡平臺自即日起,必須向稅務部門報送平臺內商家及主播的身份與收入信息。

  “《規定》直接約束的是平臺與企業,保障的是廣大消費者。以往直播間里看似‘來無影去無蹤’的商家,今后將難以‘隱身’。”弘一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鐵華表示,對于經??粗辈?、通過微信購物的廣大消費者來說,今后買東西就像多了一把“安全鎖”。李鐵華打了個比方:“這好比給每個網店辦了張‘電子身份證’,監管部門能精準鎖定經營者,消費者也能一眼看清商家底細。”

  李鐵華律師提醒,消費者在網絡購物時,尤其是選購保健品、醫療器械等涉及健康的產品時,“應當像在實體店購物一樣,養成先查看商家營業執照信息的好習慣,從源頭上降低消費風險。”

  江南時評

  私域直播間也該有人管管了

  通過走訪調查以及整理315位老人的問卷,一個念頭在記者心里愈發清晰:我們既要有為父母“買買買”的孝心,也要記得幫他們看清手機里防不勝防的“騙騙騙”。

 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,有幾個畫面始終難忘——有的老人瞇著眼,在五六個購物App間反復切換,花了十幾分鐘才找到自己的消費記錄;有的老人被“看直播、領積分”“捆綁”,花高價買回包裝簡陋、做工粗糙的“一眼假”廉價貨,日積月累,不僅堆滿了房間,更讓家庭關系日益緊張;還有老人至今仍堅信,自己買來的就是“百年秘方”“神藥”,他們把直播間里“專家”的每一句話都奉為圭臬,甚至不惜花光積蓄……

  記者嘗試以老人身份加入一個養生主題的微信群。不到5分鐘,就被群里@全體成員的消息轟炸,“限時折扣”“免費兌換”之類的廣告不斷在群聊中刷屏。記者發現,在微信聊天群是無法直接進入直播間的,必須通過群內發送的“服務號名片”,點擊進入與該服務號的聊天頁面,才能找到私域直播間的鏈接。在直播間的購物車里,“原價999元”的鴨絨羽絨服,僅售179元;“原價399元”的V領羽絨衣,僅售99元……看上去,這些低至兩折的商品簡直是賣出了“白菜價”,不由得老人不動心。

  想要舉報直播間?私域平臺的舉報流程層層疊疊,根本理不清頭緒;想找客服投訴?入口藏得隱蔽,翻遍頁面也未找到。這樣設置,無異于為不良商家設置的“圈套”開了后門——老人們即便上當受騙,也不知道該如何維權。

  “私域直播間”將信息限制在諸如“群消息”等可控的小范圍內,具有較強的隱蔽性,容易避開監管,常被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實施詐騙——實際上,許多購買了“三無”保健品和粗制濫造商品的老人,都是在這種只有“群成員”才能進入的私域直播間里上了當、受了騙。

  我們期待,針對私域直播出現的亂象,網絡監管和市場監管等部門應加大執法力度,加快健全法律法規,避免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直播繼續侵害老年群體的合法權益;希望網絡平臺能切實負起責任,為老人筑牢財產安全的堤壩。也盼望子女們能像小時候父母耐心回答我們無數個“為什么”一樣,對他們如今在手機上遇到的困惑,也給予同樣的耐心講解。

  值班編輯:傅藍天

  值班審核:周艷華

  值班編委:傅愛華



一鍵分享